以下文章來源于:深藍觀
舊夢 | 撰文
又一 | 編輯
今年的春節(jié)不比往常,承上啟下的意義相比往年多了許多。
三年抗疫之路過去,無論是宏觀還是具體到每一個老百姓的頭上,似乎都需要用一個新的姿態(tài)去迎接新的一年。
或許正因如此,CDE在農歷臘月底一下子受理了三款新冠口服藥的申請,似乎是想從工具包層面,徹底做好擺脫疫情的打算。
據說,原本應該受理四款,但當相關部門主動問幾家藥企要NDA的材料時,其中某家研發(fā)走得比較早的口服藥公司數據還在收集整理階段,還沒準備好。對,沒看錯,是“主動向藥企發(fā)起材料提交的需求”,這在藥品監(jiān)管歷史上是很少見的。
然而,節(jié)前除了默沙東的M藥獲批,另外先聲和君實的兩款口服藥,一前一后,都只停在了受理階段。這并不能怪藥監(jiān)局,聽一位藥企政府事務部的朋友講,說節(jié)前北京下了通知,建國路上各個掛著牌子的部委都要正常工作到年三十。但或許是新冠類藥物的臨床數據材料太多,僅有的幾個工作日真的看不完。
材料多的背后,是國內新冠的臨床真的很難做。
無論是原始株,還是德爾塔,雖然有重癥患者,但是疫情多呈點狀爆發(fā),讓口服藥研發(fā)企業(yè)追著方艙跑,是一件很難的事。再者,彼時防疫是第一要務,抗疫工具包尤其是新冠口服藥當時并非當務之急。再者,那個時候預防感染為先,疫苗的重要性高于一切,當時不僅頂層設計不重視口服藥,藥企布局的也不多。
到了奧米克戎時代,之前的問題并沒有解決,仍是點狀爆發(fā),重癥比例還完全沒有了,那些臨床開得早的都在苦苦掙扎。據說,又一個藥企的新冠口服藥的三期臨床,設計得很巧妙,但就是因為預設終點里的重癥改善沒有陽性結果,所以又拖了大半年。
但藥監(jiān)有藥監(jiān)的標準,不能隨便更改。
現在疫情管控轉向,藥也批了。但一個過年,也把新冠口服藥的市場肉眼可見消滅的差不多了。
過年前,各家醫(yī)院大廳里都擠滿了新冠患者,醫(yī)院里全科室改呼吸內科,骨科醫(yī)生邊捧著呼吸內科邊學習呼吸機怎么開機。一到正月,就是景點人山人海,火車摩肩接踵,影院座無虛席。除夕一過,新冠病毒似乎就很知趣地收起了鋒芒。
三年疫情,對全國民眾來說是一場災難,但退一步講,也是制藥工業(yè)發(fā)展的一個提速窗口期。然而,疫情的苦難——封控、停工、感染、能源/供應鏈價格波動……一樣沒少受,但窗口期的紅利一點也沒把握住。
疫情里有兩家幸運的公司,一個是一年據說900億利潤的科興,一個是單季度營收300億的九安。但這兩家能成為后續(xù)所有新冠業(yè)務公司們心中的白月光,一個是當時有相關部門的牽頭,疫苗出口到了東南亞和拉美,海外貢獻了近一半的利潤;另一個是早在五年前就陰差陽錯地布局好了醫(yī)療器械海外分銷渠道。一言以蔽之,出圈的兩家公司都是在準備好了的情況下,把業(yè)務卷到了海外。
其它疫苗公司,就沒那么幸運了。
比如康泰,今年計提完一波新冠疫苗研發(fā)和產能的虧損后,明明靠13價肺炎疫苗拉了不少利潤的頭部疫苗公司財務數據直接變成負數;再比如智飛,在二級市場里至今沒有走出新冠的泥潭。
至于抗原,除了最早那批囤貨的黃牛,抗原試劑廠商,渠道商,終端銷售商,要么是折戟在了需求不存在的產能擴張上,要么是倒在了資金周轉里,再要么就是死在了大量的存貨上。內卷的結果是一地雞毛。
口服藥也一樣。而且,在很長一段時間內,口服藥不僅壓根沒卷海外市場的機會,連國內市場都難以染指。
開放后搶得最厲害的藥是啥?是Paxlovid。不僅是輝瑞中國的白盒,還有印度的綠盒,馬來西亞的藍盒……原研藥企和仿制藥企一起來瓜分放開后市場需求最激烈的窗口期。新冠患者有強烈的治療和預防需求,但這部分需求并沒有轉化成推動本土制藥行業(yè)發(fā)展的力量,其中有一部分甚至還進了國內的黑心作坊手中——據稱有不少微信群和朋友圈里賣的綠盒Paxlovid,都是面粉。
當然,我們有阿茲夫定,但阿茲夫定雖然批的早,但是這半年產能沒起來。一張上市許可是全國通用的,但GMP證是一家一家批下來的。這也折射另外一個問題,此次獲批的兩款國產新冠口服藥,即使需求起來了,也得是三個月后才能開始大規(guī)模上量了。
一場疫情,醫(yī)藥各個賽道似乎什么都慢了一拍。
最后的結果是,新冠疫情最后富了一小批核酸檢測公司。制藥水平能決定一個民族的期望壽命,核酸檢測的意義在哪里呢?
不過注意啊,不是富了“一大批”,很大一部分核酸公司的回款直到目前都沒要回來。因為價格有所變動,“欠款方”也有欠款的理由。有趣的是,對于這批被欠著大量回款的核酸試劑公司,“欠款方”推著他們向其它賽道轉向,提供土地和資源,權當款項抵扣了。據說CDMO是其中的一個方向,因為利稅快。
無論是九安還是科興,都離不開提前的一個整體謀劃。但如果對口服藥的重視程度提前半年;如果在放開之前把各項防疫包配齊;在奧密克戎時代,把監(jiān)管、倫理和企業(yè)一起把數據做出來,也不至于一度Paxlovid在國內賣到10000一盒。
當然,新冠口服藥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。
比如說,當下疫情仍還處于一個高峰期。北京有一些三甲醫(yī)院其它科室開始回歸正常,停止接待新冠患者,但呼吸科門診仍處于爆滿狀態(tài)。比例再小,放在一個極大的基數之下也是一個絕對數量。
再比如說,按照國外防疫經驗,二次感染仍在路上,威力不容小覷。去年8月份JAMA子刊發(fā)了一篇關于二次感染比例的研究:初次感染3個月后,有9.2%的人出現再感染率;初次感染18個月后,出現再感染的概率是14.6%。這還是不考慮變種毒株的情況。
但無論如何,關于新冠的一切,已經回不到放開前分析師們預設的模型。
新冠疫情里,風光過不少玩家。除了前文提到的科興、九安之外,還有賣手套賣到千億市值的英科,靠著mRNA火了的艾博、斯威、石藥、麗珠,換道超車的三葉草,還有一大批靠著賣生物試劑和培養(yǎng)基的上游賣水人……
風光之后,總得有人想想,這場疫情能給這個行業(yè)究竟剩下一些什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