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谷下的港股18A:誰將被淘汰,誰又能否極泰來?

貴上極則反賤,賤下極則反貴。貴出如糞土,賤取如珠玉。財幣欲其行如流水。 ——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


著名生物醫(yī)藥行業(yè)投資人、Casdin Capital 的創(chuàng)始人Eli Casdin曾說過,“縱觀生物醫(yī)藥行業(yè)的歷史,一直就是在泡沫化和蕭條化間反復橫跳”。

早在1992年,美國生物科技行業(yè)在興起不到10年時間,就經歷了第一次泡沫破滅,指數沉寂了近7年。

隨后的2000年納斯達克“股災”、2008年的金融危機,2015年的生物科技大回調……發(fā)展至今,美國生物科技已經經歷多次重大回調。

眼下,港股生物科技也正經歷著一次周期回調。

盡管市場情緒悲觀,但美股歷史已經告訴我們,整個生物科技行業(yè)并沒有因為泡沫而消失。相反,一批批偉大的公司不斷涌現,帶動指數屢創(chuàng)新高。

真正優(yōu)秀的公司,發(fā)展軌跡不會因為外部因素而改變,更不會被歷史淘汰。

對投資者來說,每一次泡沫破滅,反而是關注優(yōu)秀公司的機會。

這也是巴菲特所說的,市場的波動不是風險,而是機會。因為真正的風險在于公司本身,在于公司的內在價值風險。

雖然當前我們的生物科技行業(yè)迎來陣痛,但這更多的是資本泡沫之后的出清。谷底難熬,但終會過去,迎來下一個上行周期。

周期避無可避,我們需要做的是,尋找能夠穿越周期的公司。經歷這段時間以來的調整,哪些18A公司更值得關注呢?我認為可以從這兩個維度來觀察:

1、現金儲備

對于生物科技公司來說,有錢不是萬能的,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。資本寒冬里,最重要的無疑是現金儲備。

一方面,管線的推進最不可或缺的便是資金。臨床研發(fā)是個燒錢的技術活,根據神州細胞定增問詢函回復公告,國內PD-1臨床單個入組受試者的成本達到30萬/人。

另一方面,研發(fā)過程風險與機會并存,只有足夠的保障,公司才擁有更多的試錯的可能。

福泰創(chuàng)始人曾經羨慕地說過“再生元他們融資了10個億,夠他們失敗很多次了”。的確如此,再生元后續(xù)經歷多次失敗,但正是因為泡沫時期的10億美元融資,讓其依然能夠等到成為biopharma的機會。

這兩點,自然也是國內Biotech們必須考慮的問題。而現在,二級市場轉冷后,融資窗口漸漸關閉,不少創(chuàng)新藥企已經無暇顧及“試錯”的機會,生存成了當務之急。

由于18A公司財報披露還只是少數的,我們以去年中報為觀察窗口。

根據Choice數據,截至去年年中,以現金儲備/年內經營性現金流比例來看,14家18A公司的賬上現金,撐不過兩年;如果把期限延長至3年,這個數字會增加至19家。

如今又過去了半年時間,形勢想必更嚴峻。

雖然這些公司并不一定真得倒在寒冬,但風險總歸不小。畢竟有些公司的管線就連收購價值都沒有,更不用談被并購和再融資。

這也告訴我們,要關注那些現金儲備充沛的18A公司。

從最新財報來看,不少企業(yè)依然擁有較大可能。比如,創(chuàng)新藥一哥百濟神州,截至2021年末現金和存款總額達66.1億美元;再鼎醫(yī)藥這一數字也高達14.09億美元。即便在極端情況下,兩家公司依然能維持運營許久。

另外,一些剛完成IPO募資的公司,也會擁有足夠的彈藥,這將進一步提高公司的安全邊際。

2、商業(yè)化時間表

18A公司的發(fā)展不僅靠融資,還取決于自身造血能力。已經或即將有產品上市,并且商業(yè)化前景較好的公司,安全邊際也會更高。

因此,我們也要對一家Biotech的管線的商業(yè)化時間表,保持密切關注。我們可以需要通過以下兩個維度來觀察:

第一是,什么時候能夠有產品上市,這是解決當下造血能力的關鍵;

第二是,未來能否持續(xù)有產品上市。其中,第二點十分關鍵,因為目前不少Biotech已經有產品上市,但后續(xù)面臨產品斷檔的風險,“后備軍”乏力,危機四伏。

而具備持續(xù)產出產品的公司,便不存在過度依賴單品的較大風險,更不會出現收入斷層的窘境。這也是為什么Biotech管線的厚度和廣度同等重要。

結語

大概率,港股18A正在慢慢進入價值區(qū)間,這其中既蘊含著傳奇性的投資機會,也隱藏著大量吞金蝕骨的陷阱,最終的成功投資,需要投資者的智慧、常識,以及運氣。


文章來源:醫(yī)藥投資部落